【案例剖析】 新華網輿情分析師 貴婷 高考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教育問題關注度的提升,教育輿情越來越成為國家教育政策制定的有力依據,而高考輿情作為教育輿情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促進高考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徑,對我國高考改革和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東方IC 高考期間突發事件、教育改革與教育公平、高考相關謠言等依然是各方關注焦點。此外,今年首批“00后”走上高考舞臺,“千禧寶寶”迎來人生大考,也引發廣泛關注。 聚焦高考突發事件,點贊助力高考行動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動著全社會的心,為了助力考生順利高考,社會各界人士志愿者助考、護考成為動人景象。網民認為應該向這些默默奉獻的人致敬,他們用行動守護考生的夢想,充滿溫情與正能量。輿論也認為,社會各界的助力側面反映出高考突發事件不少,媒體建議考生應該做好充分的考前準備工作,避免出現失誤。 交通部門、衛生部門、供電部門、公安部門、城管部門、氣象部門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護考,一些地方的機關甚至將上班時間延后1小時,為高考讓路。“湖南考生倒在高考前夕,醫生緊急出動——與時間賽跑”“背受傷學生參加高考 鄖西一民警成‘網紅’”“考生行動不便 民警護送高考”等類似的新聞出現在全國各地。每年高考期間,都會出現不少考生忘帶或者弄丟準考證、身份證的新聞。不過幸運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丟失的準考證和身份證都能趕在開考前送還到考生手中,常常有驚無險。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動著天下父母的神經,為了讓孩子專心考試金榜題名,陪考、送考甚至是全家出動,有時候親朋好友和師長表現得比考生還要緊張。6月7日、8日,“#爺爺瞞全家人偷偷陪考#”,“奶奶#以為孫女沒進考場#,考點門口急哭”“#清華保送生為同學加油#”“老師懷胎9月仍陪考”等話題出現在新浪微博熱搜榜,親情、友情、師生情令不少網民動容。 高考試題凸顯時代主題,體現對青年一代的價值引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高考在新時代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功能。不少專家和一線教師認為,2018年高考試題總體體現了這一要求,發揮了考試招生在引導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陳黎明表示,選取與時代脈搏共振話題作為素材,其積極意義在于,能夠培養考生的時代熱情,家國情懷,提升他們對社會現實的參與度,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將個人與社會,內心與現實勾連互通。 有專家表示,縱觀今年作文題型,理性評論占據主流。以“自主思考、獨立評論”為內核的理性“評論體”代替經驗性、復述性的“敘事體”,同時也取代以技術性“議論三要素”為形式、卻無獨立靈魂和邏輯思辨的議論文,這無疑是新時代高考作文領域的一種積極反映。有一線語文教師表示,今年的高考試題核心強調的是思維邏輯,是對考生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查,從高考作文可以看出今后中學語文教育的方向,那就是增加閱讀量、增強邏輯能力、重視傳統文化,總體上要引導學生全面提高學習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社會各界關注高考改革,討論教育公平問題 近年來,高考加分政策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今年的高考中,加分政策進一步收緊,加分項目將被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時強調,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此后,北京、新疆等地紛紛出臺政策,取消多項獎勵性加分政策。網民贊此舉“讓高招進入法制化和專業化的軌道”,一方面能夠讓高考回歸到基礎教育本質;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多項加分政策下可能衍生出的腐敗。“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取消高考加分項呵護“機會公平”》一文稱,取消高考加分,將讓高考回歸“公平”的本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錄取批次合并也受到輿論關注。在上海、浙江、山東、海南等多地都將錄取批次做了合并調整后,天津、廣東、遼寧等省市也在今年開啟錄取批次的改革。不少媒體和網民發布“填報志愿攻略”,助力指導考生在錄取批次合并之后,達到“分數利益最大化”。 歷年來,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的現象屢見不鮮,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多地被社會關注。3月21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禁止此行為。輿論認為不炒作“狀元”,有利于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表示會繼續關注禁令發布后的實際效果。 “新華視點”微信公眾號聚焦2018年高考改革新動態,稱重視考生綜合成績評價,使人才選拔方式更加多元化;尊重學生的專業選擇權,是高考招生錄取的大趨勢。 輿論認為,高考作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機制,高考制度甚至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希望未來中國高考制度和教育體制繼續提升和完善,為國家培養更多棟梁之才。 面對屢辟不止的高考謠言,相關部門仍大有可為 高考成為輿情熱點的背景之下,類似于高考改革、丟失準考證、試題答案泄露、高考閱卷、高考分數、高考跳樓、高考招生內部指標等謠言高發,貫穿高考始終,涉及考前、考中、考后全過程。類似的謠言在每年高考期間重復出現,難以遏止。輿論認為,多角度的高考謠言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發酵潛力,反映出普通公眾關于“高考”信息的匱乏。大范圍傳播的謠言其實是公眾對與其相關社會事務的集體式探詢、推測和猜想,說明還有信息的缺位需要彌補。 高考作為公眾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準入門檻,被很多人視為“個人命運的轉折點”“幸福生活的敲門磚”,也鑄就了無數“高考改變人生”的佳話。即便當下,“一考定終身”的做法開始遭到詬病, 也絲毫沒有消解公眾對于高考的熱情。這成為高考謠言屢辟不止的原因之一。此外,高考謠言也暴露出“唯分數論”的隱憂。目前的高考體系之下,分數幾乎成為決定性指標。學生老師費盡心思提高分數,高校競相爭搶高分考生。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了“高分考生不滿意成績自殺”“高達多大比例的高考狀元上大學之后表現平平無奇”“高分無用”等謠言,發人深省。 此外,謠言經常真假混合,人們往往難辨其真偽。比如,高考期間丟準考證、身份證事件的確有發生過。再有“劉明煒丟準考證”這樣的謠言,部分人就會“寧可信其有,不可能信其無”。甚至有想要求證信息真偽的人撥打了上面的聯系電話,導致被“吸話費”。而公眾對高考試題的保管運送、高考閱卷的程序、高考招生的章程了解不充分,導致“泄題”“內部指標”等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還有網民認為,高考加分、招生指標分配等政策上的爭議,群眾對“高考特權”的質疑,也在高考謠言中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