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中華文明的龍脈”,是中國“國家的中央公園”,秦嶺-淮河一線也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在中國國家地理與環境的重要性,決定了秦嶺環境保護工作對于國家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近期,陜西省與西安市以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專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秦嶺保衛戰持續推進,秦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和整治行動獲得深入開展。以此為鍥機,筆者通過對“秦嶺環境保護”相關問題進行網絡輿情數據抓取,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研判,認為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有利于將秦嶺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健全立法執法,有利于使秦嶺環保工作扎實推進;強化監督機制,有利于讓秦嶺環保工作全民共治;開發生態旅游,有利于讓秦嶺環保工作帶動經濟。 一、事件背景 2003年,陜西省出臺了關于秦嶺的相關保護政策,2007年,頒布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這是我國首部為一座山脈進行的地方立法。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對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5月18日,陜西省政府向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市人民政府,以及省政府各有關工作部門印發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專項行動方案》,由此“秦嶺保衛戰”全面打響,其目的在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此次行動以相關保護條例與工作方案為指導,以中央和省委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涉及秦嶺生態環保問題整改為重點,對秦嶺區域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破壞生態環境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排查,嚴厲打擊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推動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為實現秦嶺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次專項行動已經進行了半年愈久,對相關問題和責任人進行了處理。 二、輿情分析 為及時準確地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輿論情況,筆者通過輿情監測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自動采集,獲取一定時間范圍內的信息,從熱點詞匯、文章熱度、情感指數、情感分布、媒體覆蓋分布等方面完成在線監測與分析。 (一)熱點詞匯 以“秦嶺生態”“環保”“違章建筑”“拆違”為關鍵詞進行網絡輿情抓取,如圖1所示,在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中,“拆違”“整治”“環境”等詞條成為熱點,主要形成以表1為主要內容的三個維度的熱詞。 圖1 秦嶺生態環保熱詞-聚類分析 表1 秦嶺生態環保熱詞-維度分析 維 度 主要熱詞 第一維度 拆違、整治、違法、別墅、建筑、秦嶺、生態 第二維度 政府、市民、環境、規劃、綠化、落實 第三維度 整改、鄉村、土地、綜合治理、專項整治工作、干部、游客、經營 (二)文章熱度 據統計顯示在2018年11月6日至2018年11月12日期間關于秦嶺生態環保文章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如圖2所示。 圖2 文章熱度曲線圖 (三)情感指數 據統計顯示在2018年11月6日至2018年11月12日期間,情感值最大為49,出現在11月11日;情感值最小為10,出現在11月7日,如圖3所示。 圖3 情感指數曲線圖 (四)情感分布 據統計顯示,對于秦嶺生態保護,56.36%的輿論持積極態度,但仍有五分之一的網民持消極態度,因此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正確引導。 圖4 輿情情感分布圖 (五)媒體覆蓋分布 根據輿情檢測系統對媒體覆蓋情況統計,如圖5與圖6所示,媒體覆蓋指數在2018年11月9日達到最高。 圖5 媒體覆蓋指數曲線圖 圖6 重要媒體輿情參數分布 表2 重要媒體輿情參數統計 三、 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將秦嶺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1.深刻認識到“秦嶺”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態 秦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人文與生態系統,秦嶺,哺育并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擁有秦嶺便擁有了一種得天獨厚的福分,同時秦嶺也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課題,需要人們去研究與保護。 2.利用多種手段宣傳秦嶺、保護秦嶺 從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對秦嶺進行全方位宣傳。一是創建口號標語。征集保護秦嶺人文生態的口號和標語,通過最簡單的詞匯與最樸實的語言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秦嶺,增強民眾對秦嶺人文生態的保護意識。二是制作影視作品。聯合各類媒體,拍攝各種宣傳片與紀錄片,通過影視作品是民眾對于秦嶺的人文生態具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從而激發保護秦嶺、發展秦嶺的愿望。三是舉辦論壇活動。依托國家“一帶一路”政策以及西安作為 “一帶一路”陸路起點的優勢宣傳秦嶺,讓公眾了解秦嶺、關注秦嶺、研究秦嶺、保護秦嶺。 (二)健全立法執法,使秦嶺環保工作扎實推進 1.增強法制思維、建立法制保障 依法治山護山,出臺實施相關法律、條例、規劃,讓秦嶺保護工作更加規范化、法制化。要以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保護相關指示精神為指導,以各類相關政策、條例與方案為基礎,對秦嶺的人文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立法,促進秦嶺保護工作的有效進行。一是嚴禁各類煙火、杜絕各種污染。詳細制定條例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堅決杜絕各類隱患。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及時清理,并減少人為污染。二是保護歷史古跡、避免人為破壞。建立相應的法律保障體系,永久保護各類歷史文物,避免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的破壞。三是加強安全管理、避免事故發生。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在保證游客休閑的同時,確保各項安全。 2.依法管理、嚴格執法 嚴肅認真、始終如一地遵守并執行相關法律條例與規章制度。一是堅決杜絕由“利益驅使”所產生的執法腐敗。堅決杜絕執法單位和執法者與被執法單位有任何利益關系,更不能因利益關系產生腐敗,做到秉公執法。二是堅決避免由“感情用事”所產生的執法瑕疵。在執法過程中要堅決避免“差不多”“還可以”“盡量不要”等感性觀點,要從理性出發,嚴格執法。三是堅決抵制由“缺乏聯動”所產生的效率低下。加強各執法單位之間的聯動工作,增進執法效果,避免效率低下。 (三)強化監督機制,全民共治保護秦嶺 1.完善日常監督制度 問題的發現與處理更多的是靠日常監督機制發揮作用。一是積極研究問題。日常工作中積極研究、發現、整理、掌握秦嶺日常產生問題的種類與具體內容。二是加強宣傳教育。讓大家認識到保護秦嶺的重要性,“要從小事做起,要從源頭防治”,自覺遵守法律條例、規章制度。三是實現全民監督。堅決避免“事不關己”的心態,發現問題苗頭立刻上報,確保安全隱患在發生初期就得到化解。 2.堅持問題報送與研判 牢固樹立“安全問題無小事,秦嶺問題無小事”的思想。一是堅持問題報送制度。發現問題或隱患,必須及時上報;即使沒有問題也要上報,把問題報送形成一種制度和習慣。二是加強問題研判制度。對處理過的問題也要經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對問題的經常性研判制度,發現問題的潛在原因或深層機理,杜絕更大問題的產生。 (四)適度開發生態旅游,讓秦嶺環保工作帶動經濟 1.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帶動秦嶺環保建設 依托秦嶺內的18個國家森林公園,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合理規劃設計環保模式,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環保工作展開。創立分級開發模式,明確劃定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適度開發區,嚴格制定分區保護與開發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秦嶺獨有的生態系統,保一山碧綠、留一水清溪,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促進陜西省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建設平臺。 2.適度規劃主題旅游項目,推進秦嶺資源利用 現階段秦嶺內擁有26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8)、39個森林公園(國家森林公園18個,省級21個)、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游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與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宗教寺廟。適度開發這些資源,合理規劃專題旅游項目,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游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3.開發引進新型產業,助力秦嶺產業轉型 淘汰污染嚴重、效率低下,以及成本高、獲益少的老舊產業。深入研究分析秦嶺地區的資源賦存與市場潛力,利用秦嶺的好山好水好土地,大力發展以現代農業與種植業為代表的生態產業,以產品開發促生態保護,著力發展綠色環保的高端產業,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對秦嶺的生態保護,就是對歷史的負責、對國家的負責、對人民的負責。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秦嶺生態保護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設置長遠規劃、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常抓不懈,做到思想上高度統一、目標上高度一致、行動上高度配合,促進秦嶺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帶動陜西的經濟增長,使其成為陜西經濟社會追趕超越的堅實生態保障與環境支撐。(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